錢這個東西
世間的事,大抵與金錢相關。盡管我們口頭上不愿承認或羞于承認錢的重要性,內心深處卻對它的好處知道得一清二楚。含蓄早已成為我們約定俗成的傳統,只是含蓄之下,多少隱藏了些真實的想法。
錢,對于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來說不是問題,但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經濟條件處于中、下等水平,我們努力打拼,委曲求全,自舔傷口,為的只是能在世間活下去,盡全力為自己為家人帶來好一點更好一點的生活。而好的生活大多是以錢的多少作為標準來衡量的,因為它最為直觀。
當然,錢并非獲得幸福的唯一指數。鐘鳴鼎食之家,如果沒有愛沒有責任沒有感情,也不會有幸福。一對恩愛夫妻、一戶溫馨家庭,可以在生活拮據的情況下依靠愛與親情互相取暖,但當今社會,那種拮據如果長此以往,親情可以永遠,愛卻很難長久。生活是具體而現實的,有情并不能飲水飽。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是溫飽,我不相信衣不蔽體食不果腹、住行沒有著落、人生毫無希望的人——還會有談情說愛的閑情逸致。
誰都無法否認錢能為愛與親情帶來更多的幸福和快樂。最起碼在衣食住行上,錢會讓我們有選擇心儀之物向往之處的底氣與自由。
人世間,各種各樣的命運中,多少妻離子散、多少顛沛流離、多少居無定所、多少牢騷抱怨、多少芥蒂隔閡,其實多與金錢相關。
《我不是藥神》里,在醫院,在病魔面前,我們能看到一張張愁眉不展憂心忡忡的臉,那些臉上透著的除了對生命的無能為力外,更有著囊中羞澀、因病致貧的悲哀與窘迫。
人生實苦,活得多一天,便會多看到人間的悲劇一天。見的悲劇越多,便會對金錢產生一些刻骨銘心的感受。
當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金錢,在遭遇困境、遭遇大病、遭遇變故時,便不至于束手無策走投無路陷入絕境;當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金錢,便可以讓家人生活得舒適一些從容一些;當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金錢,便可以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;當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金錢,便可以選擇過想過的生活,去想去的遠方;當我們擁有了足夠多的金錢,還可以兼濟天下、扶貧濟困、雪中送炭.……
金錢,在我、在世人看來確實是好東西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,天下攘攘皆為利往,古來如此。只是,古往今來,又有多少人在金錢面前失了尊嚴?多少人在金錢面前軟了膝蓋?多少人在金錢面前矮了人格?因為金錢,有人昨日還是座上客,明日就成階下囚;有人遠走他鄉,有人敗走麥城,有人欲蓋彌彰,有人扮演小丑,有人如驚弓之鳥……
金錢,能讓人為人,也能讓人非人。
我很敬佩虔誠的藏族同胞,他們不顧山高路遠,風餐露宿,一路匍匐前行,只為朝拜心中那方潔凈的圣地;他們傾其所有,只為供奉那尊神圣的佛祖。我想,唯有信仰,才會讓人如此堅定如此執著如此虔誠吧!我不是信徒,但不論信與不信,我始終認為,人若有所敬畏,人若心存善念,那么至少可以活得更干凈一些。
我們生活在身處的環境中無法免俗,油鹽柴米、父母愛人、房子孩子……酸甜苦辣——這是我們的宿命,是我們逃不開躲不掉的生活,我們肩上扛著責任和擔子,在茫茫人世中負重前行。
我們離不開金錢,金錢是好東西,但好東西應該有好來處,如此,人才會得安心處,人生也才會有好去處。
每個人活著,總會有些難以言說的苦楚,或是內心的孤獨,或是自我的迷失,或是對未來的迷惘,甚或是簡單的欲望……愿我們在不斷尋找、自我救贖的過程中,能不忘來路,不忘初心,能找到最后的那方凈土、那個答案、那份歸宿。
作者簡介
張玲,現年51歲,就職于遵義水務集團人力資源部。從事文稿創作近30年,曾在《遵義日報》《遵義晚報》《黔北作家》等媒體、雜志上發表文章30余篇。